这小半个月的二级市场,真可谓跌宕起伏,刺激连连。
9月上半月,中国股市依旧萎靡不振。然而到了9月27日,沪指收盘3087.53点。一周时间上涨逾350点,涨幅超12%,上次一周内出现如此大的涨幅,还是2008年。
这还没完。国庆假期前最后一天收盘,上证指数已经站上了3336.50点。“一哥”恒瑞,市值又回到了3000亿以上。
10月8日,上证指数再度高开10.13%,报3674.4点;创业板指涨18.44%,万得全a涨11.59%。近千只股票竞价涨停。
只不过热闹并没有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持续下去,8日当天涨幅迅速收窄。9日,三大指数早盘大幅低开后震荡反弹,随后又震荡下挫,上证指数一度失守3300点。10日微涨后,11日、12日又迎来下跌,截至今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3217.74点,再度跌了2.55%。
钱来了,钱没了;信心来了,信心又跑了。股价的波动,让所有人的心情都好比过山车。而在这一涨一跌间,一些医药企业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决策:有的选择增持,用实际行动支持后市发展;有的趁机减持,先赚上一笔再说。
诚然,表面上的一买一卖底下有着多重考量,增持不代表公司一定没问题,减持也不能代表对公司没有信心,但毕竟作为大股东,一言一行对散户都具有指导作用,不同决策产生的后续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减持的药企们
这一波行情,让一个笑话传了开来:好多老股民好不容易解了套,结果回家一看,自己儿子进场了。
虽说这是个笑话,但“高位套现”或许正是不少选择减持的医药上市企业股东的内心想法。
过去3年,医药是二级市场跌幅最大的板块之一,表现长期低迷,使得一些早期获得股权的高管持有成本偏高,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随着近期市场反弹,好不容易有机会回血,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这其中,“创新二哥”信达生物,由于创始人、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俞德超在9月30日和10月2日合计减持325万股,总金额约1.52亿港元,引起了一波小小的关注。
尽管金额过亿,看上去不少,占比其实并不多。减持后,俞德超所持股份占比由7.90%降至7.70%,只下降了0.2%。减持行为对公司股价也没造成什么负面影响,10月3日微跌后,很快又涨了起来。
除信达之外,还有多家上市医药企业相继发布了高管减持公告。
10月7日,誉衡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王东绪计划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21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0.0092%),减持原因是个人资金需求,股份来源为2014年度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获授股份。
当下誉衡药业的股价只有2元出头,在这一波普涨行情中没能吃到太多红利,21万股顶多也就价值40来万。
此外,做出减持决策的不光有高管等个人股东,还有法人大股东和机构。
10月8日晚间,振德医疗公告,公司股东许昌园林持有公司股份11,773,94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2%。因自身资金需求,自公告披露日起15个交易日后3个月内,许昌园林拟通过集中竞价、大宗交易等方式进行减持,减持股份的总数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减持计划是否能够实施完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10月9日,药康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青岛国药大创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因资金需求,通过大宗交易和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累计减持446076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0880%,以及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88819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2%,合计减持53489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080%。
药康生物的股价当前在13元左右水平,粗略计算,这次减持倘若成功,能套现大概在7000万左右。
整体梳理下来,这段时间披露出来的减持行为都还比较谨慎,占比不高,资金总额也不算夸张,处于正常范畴,投资者暂时不必过于担心。
当然,如果后续高管或大股东再度减持,行为产生了连续性,资本市场的反应恐怕就说不好了。
统计各家公司披露的股东减持原因,也是“五花八门”。自然人股东往往有“个人资金需求”;法人股东与机构则“经营发展需求”“战略安排”等理由。对于市场上一些偏悲观的投资者来说,总是会“不放心”。
增持者们
市场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急着用钱,还有不少企业高管选择了增持,某种程度上巩固了二级市场的信心。
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科创板医疗器械上市公司佰仁医疗。
10月7日晚,佰仁医疗发布公告,宣布为响应央行政策,控股股东、实控人金磊拟使用专项贷款资金增持公司股份。综合考虑市场波动、窗口期、资金安排等因素,本次增持不设增持股份价格的上限及下限,拟增持股数自10万股起;计划的实施期限为自2024年10月8日起6个月内,且增持完毕后12个月内不会减持。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央行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之后,a股首例拟使用专项贷款资金增持的上市公司。
不过在10月8日佰仁医疗的公告中,关于资金来源的表述被修改了,从“增持主体本次拟通过使用专项贷款资金增持公司a股股份”,改成了“拟使用自有或自筹资金”。据悉,修改公告系应监管机构要求,增持资金来源或仍将为专项贷款。
公开资料显示,佰仁医疗成立于2005年,2019年科创板上市,是一家专注于动物源性植介入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心脏瓣膜置换与修复是公司的核心业务板块。同时也是上市的心脏瓣膜公司中少数实现财务报表盈利的公司之一。
2023年,佰仁医疗实现营业总收入3.71亿元,同比增长25.64%;实现归母净利润1.15亿元,同比增长20.99%。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佰仁医疗又披露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3.74%,超额完成公司既定销售目标,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司对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40%的预期不变。
经营基本面良好,难怪大股东有着充分的自信主动出手维护股价。
无独有偶,10月9日,诚意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使用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含),不高于人民币1亿元(含)的自有资金回购公司股份,拟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回购期限自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12个月内。10月8日,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回购公司股份240.30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比例为0.73%,回购的最高价格为8.36元/股,最低价格为8.03元/股,支付的总金额约为1978.62万元(不含交易费用)。
与佰仁医疗不同,诚意药业的回购主体不是大股东,而是公司本身,而且明确了使用自有资金来进行。但无论如何,增持一方面体现出了管理层的自信,而股权激励本身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促进公司的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今年以来二级市场医药板块整体低迷,但有不少公司一直在坚持进行回购动作,按完成金额计算,药明康德居首:据9月27日药明康德公告,公司完成了2024年第三次回购股份,累计回购a股股份23934621股,使用资金总额10亿元。
计划金额最高的或许是石药集团。9月19日晚间,港股上市的老牌药企石药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已进一步议决,将根据市场情况自本公告日期起计24个月内,按董事会不时决定的时间及次数,在市场上回购总额最多50亿港元,力度实在罕见。
国庆节后,不少公司相继披露了过去一段时间的回购成果。10月9日晚间,泰格医药发布公告,宣布自2024年2月6日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公司股份36552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4226%,成交总金额为1.91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同一期间,医疗器械公司乐普医疗发布公告称,2023年10月25日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189422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01%。
恩威医药也在当天发布回购股份进展公告称,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已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数量合计311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3.0258%。回购的最高成交价为44.78元/股,最低成交价为21.31元/股,成交总金额为1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相比减持名单,这份增持和回购的名单要长得多。或许是受困于医药寒冬中太久,企业们不得不以回购作为产业资本面对二级市场估值的纠偏与反击。而倘若后续真的出现大牛市,这些企业亦将从自身坚定的信心中获益。
半个月以来,二级市场先后经历了第一轮阶段的“疯牛”,以及第二阶段的分化,多空双方发生极限拉扯,从千股涨停到千股跌停,巨大的反差背后,上市公司股东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往往容易成为投资者关心的风向标。谁在减持、谁又在加仓?乍暖还寒之际,更考验投资者对于一家公司的信心与耐心。
身处医药产业,无论如何,保持积极都很重要。但愿如一些乐观积极者指出的那样,医药板块具备极强进攻性,调整足够充分的复苏逻辑以及科技创新推动的成长逻辑,均有望吸引资金大力流入,成为后市行情下的最强板块之一。
华东医药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华东医药(杭州)与艺妙神州签订商业化合作协议,获得艺妙神州cd19的自体car-t候选产品im19的中国独家商业化权益。
8月26日,优时比宣布:将出售在中国的成熟产品业务,涉及左乙拉西坦、拉考沙胺、罗替高汀贴片三款神经系统用药和盐酸西替利嗪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两款过敏领域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