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又有一家创新药企宣布退市。7月5日,赛生药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完成私有化交易流程,正式从香港联合交易所退市。
赛生药业以核心单品“日达仙”而著名。日达仙是一款免疫调节剂,临床上常应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感染、肿瘤及免疫缺陷病人的辅助治疗,还可作为疫苗增强剂。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间,日达仙就成为非典治疗的核心药物之一,至今已有20多年,这一品种依然畅销不衰。2023年,赛生药业营收为31.56亿元,其中日达仙占26.31亿元。
赛生药业的在研管线中还有埃拉司群、注射用美罗培南韦博巴坦等产品,已经进入后期临床试验阶段。公司业绩稳定、增长趋势明确,却突然在这个时候私有化。
公司表示,私有化交易完成后,未来将持续聚焦业务发展、服务全球广大患者。有业内评价称:赛生药业近几年的经营业绩表现不错,香港市场不能完全体现出公司价值,估计是有登陆国内a股市场的想法。港股股价长期低迷,维持上市地位却无法融资,与其徒增财务成本,不如退出另谋出路。
今年已经有中国中药、复宏汉霖等公司相继从港股退出。
私有化已是无奈之举
赛生药业将私有化注销价格确定为现金每股18.8港元,与当年上市的发行价一样。在港股这两年里,赛生药业分红0.74港元,如果一个股民从ipo开始拿到退市,算上时间成本,他大概只是没跑赢定期利息,但比起大跌的港股医药企业来说,相对是赚了。
赛生药业的私有化并没有坑股东,这在当下的资本环境下非常不容易。新闻稿显示,赛生药业预估本次交易估值约为110亿元,自称是过去10年香港资本市场医疗领域已完成的最大私有化交易,也是过去三年由私募基金牵头完成、大中华区最大的医疗并购交易。
赛生药业的前身是一家名为“sciclone us”的美国公司,1990年成立,2年后登陆纳斯达克。2013年,中国管理团队加入公司,后由德福资本发起、中银、鼎晖等资本组成买方财团,以每股11.18美元的现金对价,将赛生药业进行私有化。
在众多财团的推荐下,赛生药业再次投入资本市场的怀抱,于2021年3月登陆香港股市。彼时正值香港股市创新药繁荣的尾声,募集资金总额约为21.80亿港元。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德福资本为赛生药业的单一最大股东,占股35.14%。
赛生的股价一度在18至23港元之间徘徊。随着投资者对创新药大行情逐渐失去信心,港股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股价普遍下跌。赛生药业也不例外,跌破18.8港元的发行价,最低到了个位数。不过,资本市场的低迷,并未拉低赛生药业的营业收入,日达仙做了主要贡献。
日达仙因广泛的适应症曾被业界誉为“万能神药”,虽然从2017年起被多省市三甲医院列入《重点监控名单》,不过赛生药业另辟蹊径,开拓了院外市场。2019年至2023年,公司的营收从17.08亿元飙升至31.56亿元,日达仙零售药店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已经超过50%。
与此同时,赛生药业还代理诺华的唑来膦酸、辉瑞的醋酸甲羟孕酮、百特的异环磷酰胺等多款跨国药企在中国产品的商业化。
2022年,时任赛生药业副总裁、研发总经理兼首席医学官的毛力告诉健识局,公司瞄准的都是临床“未满足的治疗需求”,重点布局肿瘤和重症感染领域,保持“轻资产”的运作模式,为全行业打一个样。《毛力加盟!“低调”的赛生药业,藏着一个个创新“金矿”》
业绩稳定又有增量空间,只是身在港股,未能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赛生药业选择退市也是无奈之举。
今年3月,赛生药业在提出私有化方案的同时,也表达出公司股价流动性不如预期,资本市场不能再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充足资金,低迷的股价会损害公司的业务重心和雇员士气。
医药私有化浪潮来袭
赛生药业的私有化,引发很多长期看好其发展的投资者不满,称赛生药业近几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公司保持良好的基本面和发展潜力,但私有化前公司市盈率仅有8倍,投资价值明显被低估。
然而,退市、私有化的决定,显然是董事会与中小投资者的一场“双赢”。6月19日,在赛生药业的股东特别大会上,该方案获得董事会超过99%的赞成票数。
不可否认,随着香港股市的表现日渐低迷,目前已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启动私有化,主动选择退市。
今年2月,中国中药发布公告称,国药集团拟以每股4.6港元的价格将中国中药控股私有化。公司解释称:如果私有化建议成功实施,有利于精简公司治理、企业和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6月24日,复星医药发布了对复宏汉霖的私有化方案。公告指出,港股股价水平未达预期且交易量较小,复宏汉霖自上市后亦未通过股权融资筹集资金,其作为上市公司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截至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公司股价长期低迷和交易量过低是医药公司选择私有化的主要原因。
根据《2024年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报告》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港股上市的63家生物科技公司中只有9家的股价高于上市发行价。从上市至2023年12月31日,所有公司的平均股价变动幅度为下跌53%。
2024年港股市场药企私有化浪潮正在袭来。
2023年对于国内上市创新药企来说,是面临巨大挑战和困境的一年,这些挑战来自外部环境也来自内部变革。
过去一周时间里,多则创新药产业链“指南”没能在二级市场激起太大的水花,令不少行业参与者心寒:创新药板块已经没人关注了?
根据全球临床试验收录网站clinicaltrials和中国临床试验登记平台chinadrugtrials,3月共12款创新药进入iii期阶段,其中5款来自中国药企。
seagen曾经最大股东,百济神州第二大股东,康方九游会官方网站登录的合作伙伴summit第四大股东,如今所投资的海思科海外合作方再登ipo舞台。
4月7日晚,一份公告让行业炸了锅: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9部门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日截止。
“降本增效”似乎成为众多企业面向2024的一致方向,但在趋冷的大环境下,仍有创新药企在逆势“屯兵”。
中药在儿科领域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儿童群体可用的中成药相对较少。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明确,国家鼓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进行中药开发,同时鼓励儿童用药品的研制和创新。
4月7日,ionis pharmaceuticals公布了olezarsen治疗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的iii期balance研究全部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