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ai赛道,和中国相比,正在走向全然不同的方向。
关注ai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最近中国的大模型创业公司都在宣布自己又获得了大额融资,其中以如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大厂注资较多。但在海外,如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厂纷纷开始“收割”大模型公司。
近日较为知名的一条消息就是,谷歌买下了ai聊天机器人独角兽公司character.ai的创始人及其核心团队,当然与此同时,谷歌还会支付一笔许可费来使用character.ai的技术和模型。
这件事儿有趣在并非传统的收购,而是以“收购招聘”的方式,将一家曾备受瞩目且饱含诸多知名投资人期望的独角兽大模型公司纳入旗下,如此收购方式似乎正在替代传统收购,成为海外大厂避开反垄断监管和拓展自己版图的捷径。
海外有投资人做出了较为悲观的分析,“character.ai的结局是由其没有能力获得后续融资导致的,但能被收购将会是大模型创业公司最好的结局了。”
估值175亿元还是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从估值上看,这笔交易还是character.ai的创始团队赚了。
在2023年的最后一次融资里,character.ai的估值是10亿美元,但谷歌给了一份估值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的offer,估值涨了2.5倍,虽然曾经character.ai对外披露过自己估值达50亿美元。
在协议中,character.ai的原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将以每股88美元价格被买断,未授予的员工期权将继续以每股88美元的价格在2026年7月底前授予,通过谷歌这笔协议金支付。
公司的创始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受聘回归老东家谷歌,并加入deepmind研究团队。临时ceo暂由总法律顾问dom perella接任。公司将有30人(总员工数大概130人左右)也将被纳入谷歌的gemini ai部门。同时character.ai将不再使用内部模型,而是改用meta平台的llama3.1等开源模型驱动产品。
character.ai的两位创始人都大有来头,shazeer曾任谷歌首席软件工程师,在业界颇为出名,他曾参与过包括广告算法开发等多个重要项目,还是2017年开创性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主要作者之一。freitas亦曾在谷歌任职,期间更是与shazeer共同开发了聊天机器人meena——后演变为对话语言模型lamda。
这其实是个蛮狗血的故事。
2021年上述二位是带着毅然决然的态度离开谷歌的,原因是对谷歌这家搜索巨头的官僚主义感到失望,并于2022年创办了character.ai。3年后的回归,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终究让自己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
character.ai的创业史一开始非常顺利,它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来自a16z、sv angel、前github ceo nat friedman、天使投资人elad gil等机构的投资,累积1.93亿美元,估值也达到10亿美元,妥妥的独角兽。
2023年,也即公司的最后一轮对外融资,它获得了a16z的1.5亿美元a轮融资。后续结局大家也都看到了,据说在创始人“卖身回归”之前,公司还是试图和谷歌谈新的融资,估值超过50亿美元,最后当然还是以失败告终。
显然,尽管character.ai曾被视为最有前途的ai独角兽企业,现实终究是残酷的,对比50亿美元,它最多值25亿美元。
投资人是开心的?
据说谷歌并非是character.ai的首选,此前有媒体曾爆料,由于character.ai融资困难,它希望meta、马斯克或其他大厂能够来收购。
马斯克做出了拒绝的回应。
关于与谷歌的这笔交易,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的普通合伙人sarah wang倒是在网络上公开向shazeer和他的character ai团队表达了祝贺。海外有分析师对此分析,投资人是乐于看到自己所投资的大模型公司能够被大厂收购,因为如果通过ipo退出,他们大概率只能面临亏损或者被套牢。
亦有业内人士认为,这笔交易对谷歌来说更有意义,因为其仍然因为没有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感到痛苦。这也使谷歌成为联邦贸易委员会反垄断监管机构的目标,这些监管机构已经在调查其他准收购,如微软与openai和inflection的交易。
面对自己的回归,创始人daniel de freitas仍然“头铁”,其对海外媒体高傲地表示,他并不担心与前公司的产品重叠,因为“谷歌永远不会做任何有趣的事情”。
谷歌会不会做有趣的事不得而知,但character.ai只能通过“收购招聘”的方式退出荧幕,有最为残酷的原因——没有人愿意付费,导致无钱可烧。
虽然在成立仅2年日活已达到近600万,公司在产品上线后的5个月内,用户发送了超过20亿条消息、活跃用户每天使用时长达2个多小时,消费者似乎还是更喜欢“白嫖”。
在变现的路上,character.ai推出过每月9.99美元的订阅服务,在600万月活用户中,付费用户只有近10万人,据此推算其在2024年最多能获得不到1700万美元的收入。
所以说,融不到钱,只能创始人“卖身”就不算出奇了。
“收购招聘”这条路火了
character.ai的事儿并非特例,微软和亚马逊早已做过示范。
今年3月,微软聘请了人工智能初创公司inflection ai的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和karén simonyan。suleyman将负责微软新成立的消费者人工智能部门microsoft ai,而simonyan将作为首席科学家加入该公司,这笔交易微软支付了6.5亿美元inflection ai技术使用授权。
要知道inflection ai曾是openai资金最充足的竞争对手之一,和character.ai相似,前者在筹集了超过15亿美金(微软、reid hoffman、比尔·盖茨、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英伟达等知名机构和大厂都是投资人)之后,就面临再也融不到钱的困境。
suleyman在接受外媒采访时部分吐露了离开的原因:inflection ai积累了超过100万活跃用户,但仍没有找到有效的商业模式。
亚马逊的套路也类似,其以高额费用换取了adept部分技术的非独家使用许可,联合创始人兼ceo david luan领导亚马逊的agi autonomy团队,直接向人工智能总监rohit prasad汇报。其他几位创始成员和部分员工也加入亚马逊。
发现没有,这些明星ai独角兽的发展轨迹都是成立短时间内就轻松拿到启动资金,之后的一到两轮融资亦很顺利,估值也迅速达到10亿美元,但一两年后公司面临困境,要么破产要么卖身。
似乎在大模型的竞争中,半年不融资,就已经释放了关于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困境的信号。
海外的天使投资人zak kukoff冷静地表示,“没有盈利能力就达到规模的公司没有未来。大型科技公司可以在没有强大经济的情况下扩大规模,会削弱小公司的竞争能力。”
最后kukoff还很冷酷地总结,谷歌与character.ai达成的交易是“名义上的收购”,这意味着科技行业正在经历“人才盗窃的流行病”。但怎么说呢?能卖得掉,还能被大厂高薪聘走,总归是幸事。
每至年中和岁末,行业内总会浮现出轻微的焦躁和期待,手机厂商们也不例外,总习惯弄出点动静,比如搞搞联名,或是包装包装线下旗舰店——上点价值,带点产品。
ai大爆发之时,曾有人调侃称“我们希望机器人帮人类扫地、洗碗,是因为人类要去写诗、画画。
高傲的苹果,如今也不得不来蹭下ai的风口。今年一季度,苹果手机销量暴跌9.6%。压力下,pc业务成为苹果的救命稻草。而从国内的华为、联想,到海外的微软、英特尔、amd,谁都不能对ai pc市场打开的市场空间掉以轻心。
力大飞砖卷研发,到向下竞低卷价格,全球视野下的大模型与生成式ai已然走过创新扩散的兴趣阶段,行至社会评估其创新可行性的卡点。
面对ai这阵疾风,口腔行业将被如何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