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益诺思ipo成功,医药股今年在科创板终于破“零”了。
本是个好消息,却引发了行业的悲观情绪——益诺思背靠国药,客户质量好,盈利能力佳,增长速度快。这样的条件,可不是每家公司都能有的。
于是行业面面相觑:难道cxo只有“抱国资大腿”,才有出路?
给这种论调添上一股黑色幽默色彩的,是几乎同一时间发生的另一件事:cxo公司皓天科技上市不成,被国资“拿下”了。
皓天科技于2023年6月申报了科创板ipo,并于2023年6月30日获得受理。然而到了23年年底,皓天科技却撤回了科创板上市申请,ipo终止。
就在近日,莫高股份发布消息称,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及增资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甘肃皓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皓天科技)51%的股权。此外,莫高股份还收购了控股子公司剩余股权。
莫高股份全称为甘肃莫高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权结构图显示,其实际控制人为甘肃省国资委,总持股比例34.86%。
公布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消息后,莫高股份在九个交易日中收获五个涨停。今日(12日)再度迎来盘中涨停。加码医药业务的“威力”,还在持续。
同一时期,两家cxo,一家背靠国资,成功闯关;一家闯关不成,拥抱国资。背后透露出的意味,值得细品。
难兄难弟,互帮互助
简单对比下来,皓天科技的纸面条件,比起益诺思还是要差一些。
益诺思招股书显示,2020-2023年,其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5.82亿元、8.63亿元、10.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36%、74.3%、48.35%、20.32%;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0.42亿元、0.87亿元、1.35亿元、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16%、104.68%、56.13%、43.6%。
增长喜人,又有国药作“担保”,于是益诺思拿到上市注册批文仅三个月后,就完成了发行。
另一边,皓天科技招股书显示,2020-2022年,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41亿元、2.44亿元、2.88亿元;对应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970.38万元、3032.75万元、4732.62万元。
虽然业绩尚且看得过去,但招股书同时显示,公司存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的风险。2020-2022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4,275.89万元、604.55万元及-6,097.49万元,主要是因为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采购需要提前支付的资金增加所致。
存在流动性风险,或是其ipo撤回的原因之一。
皓天科技原计划募集资金不超8.23亿元,拟用于高活性原料药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特色原料药cdmo平台建设项目、补充流动资金项目。ipo被迫撤回,企业生存经营又亟需用钱,如今能成功以被上市公司并购的形式退出,皓天科技算是医药寒冬里运气不错的了。
收购皓天科技的莫高股份似乎并非“医药人”。资料显示,莫高股份的业务比较杂,主业是葡萄酒,还涉足了环保新材料产业和药品产业(主要产品为复方甘草片和复方甘草口服溶液),三块业务收入占比还算平均:2023年,公司来自葡萄酒业务、药品业务、降解材料及制品业务的收入分别约为7732万元、4946万元、5165万元。
财务数据显示,2021-2023年,莫高股份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4亿元、1.08亿元、1.98亿元;对应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0.99亿元、-1.11亿元、-0.41亿元。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增长85.59%,但依旧净亏损922.79万元。因多年亏损,莫高股份于去年5月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今年7月才刚刚“摘帽”。
可以简单总结:这是一家典型的业务布局散乱、多年找不到发力方向的国有企业。加上今年4月,上交所发布退市新规,提高主板亏损公司营业收入退市指标,从现行标准“低于1亿元”提高至“低于3亿元”,莫高股份的处境再次变得岌岌可危。此次并购皓天科技,或许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战略号召,另一方面也有自救的考量。
关于此次并购,莫高股份表示,标的公司与公司具有良好的协同性。此次交易有利于公司积极拓展医药业务板块,丰富公司医药业务板块产业链及研发实力。
两家企业能协同好吗?答案如何还要看后续,但至少当下二级市场的情绪是乐观的。
并购消息传出后,8月底9月初这段时间,莫高股份股票多日涨停。因为接连涨停,莫高股份还曾发布风险提示。而今日(9月12日)收盘,莫高股份又涨了将近10%。
为什么国资青睐cxo,一个答案或许是,相比创新药,其收入主要来源于服务费,风险较小,旱涝保收。尽管这两年cxo行业普遍面临抢单、价格战等问题,但有了国资做“靠山”,可以在当地帮其“牵线”接单,保障了营收,也保障了就业。
另外一个受到国资青睐的领域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其能应用于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农业饲料、生物基材料、香精香料等多个行业,又是《“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到的战略方向之一。
比如华润双鹤,2022年就并购了神舟生物,将其作为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基地;2023年又成立了合成生物研究院,引进人才,并同步建设了中试基地。
今年7月底,先进生物制造商和绿色方案提供商北京衍微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超1.5亿元a轮融资,由清控金信、亦庄国投两大国资领投;8月底,京深津冀豫五地国资共同参与了合成生物学公司微元合成的超3亿元a轮融资。
国资“紧箍咒”松开
今年上半年,是国资“大出风头”的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成立和备案的基金总计超60家,个别规模最高可超百亿元,其中国资参与比例达到了70%,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无锡的地方政府产业基金都是代表。
另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有控股和国有参股lp的合计披露出资金额占比达81.2%。也就是说,一级市场超过8成的资金属于国资。
诚如一名投资人对e药经理人融媒体的总结:“国资加速进场,基本填补了最近两年一级市场高净值个人/家办类资金的退潮缺口。”
但相比市场化资金,国资lp有着几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会要求返投,即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出资到子基金后,子基金须按引导基金的要求将一定金额投入当地,助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为了控制风险,会有意控制资金在基金总盘子中的占比,通常只会出到20%;三是在对赌条款上要求更加苛刻。这一点当然也是为了控制风险。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此前曾表示,哪怕不是投资失败,而是项目稍微有点财务记录的瑕疵,国资管理机构都需要承担责任,这导致国资管理机构在做股权投资时容易出现风险厌恶行为。
说白了,就是怕担责,又亏不得,风投变成了贷款和招商引资。
如今,套在国资头上的这些“紧箍咒”,正在被一道道松开。
日前,《湖北省国有企业容错免责事项清单(2024年版)》正式出台,列出了十种可予以免责的情形,其中约一半和医药投资强相关。
第五条,在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工作中,因国家政策调整、市场波动等难以预见的外部环境影响,导致投资收益未达到预期目标或造成投资损失的,可以予以免责。
第六条,在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业务中,如实报告已知风险,因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导致投资失败,造成投资损失的。
第八条,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等工作中,因技术路线选择、市场环境变化等重大不确定因素,导致研发失败,造成投资损失的,可以予以免责;
第九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因市场风险等不可预见因素,未取得预期成效或造成投资损失的,可以予以免责。
或许是生怕情况没涵盖完全,打击了积极性,最后还列了一个灵活性条款: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其他可以容错的情形。
这一文件并非孤立,而是一系列政策的延续。根据湖北省国资委发文,该清单与2022年印发的《省属企业落实湖北省容错纠错工作办法实施细则》,共同作为《湖北省容错纠错工作办法》配套制度,形成容错免责“1 n”工作体系,引导激励国资国企积极作为、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着力解决干部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为全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并且出台类似政策的,也不只有湖北一地。
今年7月底,成都高新区发布了全生命周期投资基金运营体系,其中针对种子、天使、创投、产投、并购基金等政策性基金设置从80%到30%的容亏率,致力破解国资“不敢投”困境,从而更好发挥投资基金助力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今年8月,《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审核通过,该条例共十一章94条,从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四十条提到:“省人民政府科技、财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对国有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期和退出期设置不同考核指标,综合评价基金整体运营效果,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据悉,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有地方提出“不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说法。
可以看到,当下国资占主导的一级市场不再僵化,变得与时俱进,容错机制开始迎来更多探索。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尽管如今的国资依旧更多青睐cxo、合成生物学等较“稳”的领域,但当扫清了政策障碍,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和人才后,将来未必不会选择投风险更大的创新药。
说白了,只要对产业发展有好处,国资,民资,又有什么区别呢……
近年来,上市公司“不务正业”投入巨资炒股致亏的情况屡屡发生,这也导致了云南白药在内的多家公司宣布停止“炒股”。
2023年,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资本下行周期,严峻的形势,对价值创造的可持续性提出挑战,行业发展亟需政策引导。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露了下行的苗头;2023年,裁员潮开始;2024年,下行不但没有结束,还有了愈演愈烈的意思。
近日,亿帆医药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在研产品艾贝格司亭α注射液在欧盟上市销售获得了批准,或将对公司业绩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