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旗下又一个ipo要来了?
继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上市后,同仁堂医养也在冲击ipo,或将成为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同仁堂”)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
同仁堂医养的优势是什么?它和老字号同仁堂又有哪些关联?
去年刚刚扭亏
目前,同仁堂集团旗下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即a股的同仁堂,港股的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如今,第4家ipo又在冲刺了。
近日,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仁堂医养”)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同仁堂医养成立于2015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该公司是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其自有中医院2022年的门诊就诊汇总人次和门诊医疗服务汇总收入均位居第一。
业绩方面,该公司收入从2021年的4.7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8.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8%;毛利从2021年的7922.9万元大幅增加至2023年的1.9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6.2%。净利润方面,报告期前两年都是亏损,直到2023年才实现盈利,达4459万元。
目前,同仁堂医养主要依靠医疗服务、管理服务,以及向客户销售健康产品及其他产品,其线下医院、门诊部、诊所和互联网医院向全国客户提供集基础医疗和综合医疗为一体的医疗服务,从而从该等客户获取医疗费。同时,利用丰富的医疗资源和运营专长提供各种医疗机构管理服务。
同仁堂医养选择的中医医疗服务赛道,虽然也是万亿级赛道,但行业参与者较为分散,包括中医院、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以及提供中医服务的小区卫生机构等在内。
从细分业务来看,医疗服务收入占同仁堂医养的80%以上。2021年-2023年,该公司的医疗服务收入分别为4.5亿元、5.96亿元、7.31亿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95.8%、85.5%及81.6%。
在这条万亿规模的赛道,同仁堂医养称,公司已建立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包括11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及1家互联网医院,以及9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通过线下线上一体化服务网络,触达和服务遍及全国各地的客户。
同仁堂是“大招牌”
目前来看,同仁堂医养能有今天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一方面靠的是同仁堂的招牌,另一方面靠的是“买买买”的外延式增长。
从收入来源看,同仁堂医养高度依赖北京同仁堂中医院。招股书显示,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及三溪堂保健院贡献了同仁堂医养的大部分收入。2021年-2023年,来自该等医院的收入分别占当年公司总收入的70.1%、59.5%及65.1%。
其中,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的收入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70.1%、44.8%及43.4%;三溪堂保健院的收入分别占2022年、2023年总收入的14.7%及21.8%。
另外,从股权架构来看,同仁堂集团直接及间接通过同仁堂康养、同仁堂传承基金管理、同仁堂医疗基金管理、同仁堂养老基金、同康基金及同清基金等,行使同仁堂医养已发行股本总额约93.83%的投票权。
同仁堂医养的高管也多来自“同仁堂系”,其中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饶祖海于2013年2月加入同仁堂,自此担任同仁堂的副总经理。目前,主要负责同仁堂集团的医疗服务板块,也负责投资、营销等事宜。
2024年1月,同仁堂医养还获得独家销售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的相关权利。安宫牛黄丸是同仁堂旗下的“招牌药”之一,也是心脑血管中成药第一大品种,被誉为“急救神药”,具有稀缺性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上最热门产品之一。未来,安宫牛黄丸的独家销售也有望给同仁堂医养带来业绩增收。
同仁堂医养也坦言,同仁堂的品牌对其业务及运营至关重要。此外,同仁堂医养也在加速并购收购:一方面,拟通过收购、设立线下医疗机构、为线下医疗机构提供管理服务等多样化方式,扩大医疗机构的覆盖范围,加强连锁经营;另一方面,还拟收购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
老字号上市挑战多
不可否认的是,同仁堂医养的最大优势还是“同仁堂”这张老字号招牌。不过,近年来,排队ipo的老字号也不止这一家。
今年初,中医品牌宏济堂进行ipo辅导备案,再次备战ipo。始创于1907年,宏济堂是我国首批中华老字号,曾在新三板挂牌并谋求借壳上市。
而在今年5月,腊味老字号荣业食品也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计划纳斯达克上市。源自清朝光绪年,荣业食品历经四代,流传百年,主要卖的是粤式腊味,如香肠、腊肉、腊鸭等,近年也拓展开发了一些鸭脖鸡胸肉之类的即时休闲食品和速冻食品。
借助资本的力量来实现老字号的跨越式发展,进而达到基业长青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是近年来老字号企业争相上市的主要原因。
但是,上市之路也并不好走。当前,随着ipo阶段性收紧,不少企业接连撤回ipo,其中就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品牌,如汉王药业、德州扒鸡等等。另外,一些老字号企业也存在品牌地域认同性局限与企业化程度较低、企业规模小、随着经营环境变化自我调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等发展困境。
而即便上市了,有些老字号的业绩也并不如意,还有的则走到了退市的地步。
比如,知名的老字号张小泉就在上市后出现了业绩下滑、股价腰斩等问题,如今公司的总市值不足20亿元。2023年,张小泉实现营业收入约8.11亿元,同比下滑1.82%;净利润约2511.83万元,同比下滑39.48%。
如今,张小泉也是频频易帅,谋求企业转型,但效果如何还待观察。而另一家知名老字号“狗不理包子”在上市5年后,则走向了退市。
总之,不管是否有老字号的招牌,企业都要考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6月26日,阿迪达斯中国市场部高管被举报一事的调查结果出炉,被举报的市场部高管和另一名市场部员工已离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