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里的三大“巨无霸”国资央企:国药、华润、通用技术,近几年来在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布局的脚步越来越快。
尤其是今年,三大央企动作不断,在资本市场和产业链上进行重组并购和外延式扩张上相当活跃,甚至常常被拿出来pk。
此前,国药集团、通用技术集团、华润集团已经“扎堆”披露了多项并购重组相关事项,搅动市场风云。
先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将拿下重药控股,或给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带来重大变化;再来是国药集团将中国中药私有化,有可能开启国企改革的新篇;紧接着华润集团也“不落下风”,华润双鹤收购华润紫竹,完成了集团内部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最近一个月,三大国资药企又“干大事”了。接连在疫苗、血液制品与医疗器械赛道里掀起了一波浪潮:或以价格战重塑市场、或并购加速整合、或在新领域拓展布局……
华润集团:血液制品整合提速
由国资主导,以稀缺性、高壁垒、高防御性著称的血液制品行业,主旋律依然是并购整合。
这一次的主角是华润。7月17日,华润旗下博雅生物发布公告称,拟以18.2亿元自有资金收购绿十字(香港)100%股权。交易完成后,绿十字(香港)将成为博雅生物全资子公司,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内。
绿十字(香港)是一控股平台。韩国企业gc corp.通过其在中国境内设立血液制品公司绿十字(中国),后者成立于1995年,位于安徽省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单从财务逻辑上看,这笔买卖似乎并不划算。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前三季度,绿十字(香港)的营收分别为4.04亿元、2.33亿元、2.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1.82万元、-2327.09万元、-1212.04万元,均处于不断下滑的趋势中。
但从产品扩充及未来发展的角度,这场交易似乎又很值得。据公告,目前绿十字(中国)拥有白蛋白、静丙、ⅷ因子、纤原、乙免及破免等6个品种16个品规的产品,4个浆站,其2023年采浆量104吨,2017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为13%。
而据博雅生物2023年年报,其拥有16个单采血浆站(在营14个),年原料血浆采集在400吨以上。早在2021年华润医药入主的时候,博雅生物就宣布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浆站数量30个以上,采浆规模1000吨以上。本次收购,意味着浆站数量达到了20个,目标实现了2/3。
此外,绿十字(中国)还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安徽格林克(销售平台公司)代理gc的进口白蛋白、重组ⅷ因子及医美产品在中国地区销售,是国内少数同时拥有人源ⅷ因子和重组ⅷ因子销售权的血液制品企业。因此,博雅生物通过这笔交易不光扩充了浆站数量和采浆量,还增加了产品线,收获了重组ⅷ因子。
一直以来,我国对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2001年过后未再批准设立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此后整个行业处在存量企业之间进行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其中大部分为国资主导。历经数年大量并购、重组后,形成了以天坛生物、山东泰邦、上海莱士、华兰生物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而最近几年,血液制品行业的并购整合趋势愈发明显,三大医药央企悉数进入到了血液制品领域。
在当下的医药资本寒冬中,血液制品板块体现出了强劲的韧性。今年上半年,据国盛证券统计,2024h1,沪深300整体上涨了0.89%,医药板块却下跌了21.09%。其中每一个子板块都在下跌,没有例外。表现最好的是血制品行业,跌幅仅为4%。
之所以能跑赢大盘,一来由于上游采浆量缺口大,价格极为稳定,甚至面对集采都能涨价;另一方面,新冠病毒流行使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供不应求,血制品企业或会把更大份额转移到院外市场,提升产品出厂价,为业绩不断贡献弹性。该趋势预计下半年仍将持续。
或许在不远的未来,该赛道集中度会更加明显。
国药集团:以疫苗价格战,改变行业格局
意料之外,国药集团成为了那条“鲶鱼”,搅动了国内多种疫苗市场价格格局。
近两月来,自率先发起四价流感疫苗价格战第一枪后,国药集团又将价格战火烧至更多疫苗,包括破伤风疫苗、水痘减毒活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和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均进行了不同程度降价。
一场竞赛无形中开始了。降价策略的实施,某种程度上会加速市场格局的洗牌。
以四价流感疫苗为例,原本市场上主要“分食者”除了国药集团,还有华兰疫苗、北京科兴、金迪克。自国药集团率先发起价格战后,仅一个月内,为应对市场降价压力,另三家企业紧锣密鼓加入“降价”大军,纷纷完成了价格调整。
从结果来看,对比四大企业降幅区间,几家企业的产品价格平均降幅均达到30%左右,其中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成人剂型、预充式0.5ml/支)都降至了88元/支,这意味着价格又保持在了同一水平线。其余剂型也相差无几。
然而,四价流感疫苗仅拉开降价序幕,国药集团又接连对旗下多款疫苗“出手”。
从安徽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公布的《关于调整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采购价格的通知》中,降价幅度可见一斑。其中,国药集团预灌封水痘减毒活疫苗、破伤风疫苗、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降价19%,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降价27%,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降价29%。
以降价幅度最大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为例,国药集团部分竞争对手也做出了些微调整,欧林生物便是一员,其预灌封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价格在安徽从116元降至110元;西林瓶破伤风疫苗在湖南、贵州等地,从180元降至178元。
很显然,通过一系列降价策略,作为疫苗头部企业之一,国药集团无形中已然在影响当前竞争对手的选择了。
有同行选择跟进,也有同行选择观望。但一旦越来越多竞争对手采取降价策略,如四价流感疫苗一般,势必会对其它企业形成压力,为了保持市场地位,不得不跟进降价,从而加剧市场竞争。
究其原因,一场场疫苗降价大潮背后,这不单单是市场竞争,还是政策推动、成本控制、企业战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要调整。
细细看来,这几款疫苗均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这就意味着居民需自愿付费接种,在产品质量差异不大的情况下,价格往往成为影响老百姓选择最直观的一大因素。
尤其一大背景不可忽略,疫苗低接种率,一贯被认为困扰疫苗企业业绩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强调,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应达到75%的目标。然而,在中国,15岁以下人群和60岁以上老人等重点人群基数庞大,总数约为5.17亿人,可流感疫苗整体接种率却偏低,总体接种率仅为3%左右。
因此,从长期规划来看,降价也是国家和企业未来战略的一部分。通过降价提高疫苗接种率,可培养消费者的接种习惯,为未来市场增长打下基础。
再从企业战略来看,多有“以价换量、抢占市场”的考虑,欲通过降价来刺激市场需求。
以四价流感疫苗为例,由于国药集团产品相较其余选手上市较晚,丧失先发优势后,抢先降价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在政府采购项目中占据价格优势。因此,降价成为其攻占市场最直接的竞争策略。尤其是竞争选手越来越多时,这往往成为有效策略之一。
然而,降价也并非没有代价。降价策略虽能刺激销量、扩大市场,但短期内压缩利润,或引发价格战,影响业绩。企业需权衡利弊,确保具备应对财务压力和市场变化的能力,以应对短期阵痛。
通用技术:初探高端医械
2024年,也是医疗器械行业的激荡之年。随着中国医药医疗健康领域资源最多的“国家队”进入,医械圈风云再度迎来巨变。
通用技术集团在7月成为东软医疗第一大股东,正式进军大型数字化医疗设备研发制造领域。这是“国家队”首次大力出手进入中国高端医疗设备产业。
通用技术集团拥有医疗机构超400家,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其床位数量居于国内领先,全产业链特征明显。那么,他的高调出手,会引发什么?
意味着什么?核心来看,一是带来国产高端医疗设备企业竞争格局的潜在变化。东软医疗位居国产高端医疗设备品牌前列,尤其是在ct领域,但面临联影医疗等国内竞争对手,以及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跨国巨头的竞争压力。通用技术集团的加入,会为东软医疗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上带来助力。
二是加速高端医疗设备国产替代、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国家队”的加入,往往伴随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资源。
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引领一种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下一盘关于纵深打通医械全产业链的大棋,以进一步满足医疗设备高端化、专业化、体系化管理的需求。
产品研发上,围绕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智能化、高端化和全球化,打造新的竞争力;流通上,涵盖医疗器械流通全业态,深耕一站式医疗器械集成服务;医疗设备管理上,以“全周期”作为核心命题。
对应举措已经一一铺开。除了战略投资东软医疗,流通上,拟拿下重药控股的控股股东重庆医药实控权,赋能全国配送、分销一体化营销网络体系。医疗设备全周期管理上,2023年8月,通用技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医疗健康板块规模最大的运营实体环球医疗,以4.68亿元收购了凯思轩达85%的股权。凯思轩达,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第三方维修领域的领先企业,国内核磁共振设备第三方维修排名第一。
各端举措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如东软医疗此前在2023年就与环球医疗达成了战略合作。
除此之外,此笔战略投资另一关注点在于,东软医疗的进入,会不会使通用技术集团的“盘子”发生内部整合和变化?
通用技术集团体系庞大,一直在做内部调整和同业竞争问题。但至今,旗下两家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主导企业——中国医药和中仪公司(经营有多种高端医用仪器)的同业竞争迟迟未彻底解决。核心原因在于历史遗留问题复杂、业务重组难度大,且同样受到了市场与客户需求影响、承诺履行期限的延长以及监管与合规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2024年6月30日前,中仪公司尚无法完成业务重组,于是通用技术集团补充承诺,计划在2028年6月30日前,将所持中仪公司股权注入中国医药,即将资产注入计划延期四年。
此公告发布1个月后,战略投资东软医疗的消息来了,且通用技术集团强调会坚定支持东软医疗自主发展,并实现上市。那么,通用技术集团是否会借助东软医疗这一平台,将中仪公司的资产并入东软,以此解决问题?有受访者认为,从业务协同的角度来看,中仪公司被并入东软医疗的可能性不大,但具体还得看实际发展情况。
热点整合。
一笔罕见、“王炸”级产业投资背后,这家国资药企“巨无霸”的野心,已经藏不住了。
被华润怡宝“硬控”的纯净水赛道,在这个夏天变得热闹起来:在农夫山泉之后,元气森林也在蠢蠢欲动。
为应对行业变局和市场竞争,医药流通巨头们正在按下并购加速键,以期加快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