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消息,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与汽车投资咨询平台iauto,已于5月10日在香港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的合作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完成销售订单的生产协同、股权并购、技术合作、品牌和国际销售对接,以及供应链与生产制造的相关整合。
据悉,iauto将全力支持高合汽车的复工复产。目前,在iauto的财政、技术和相关资源的支持下,高合汽车已经开始重建其团队并正在有序恢复生产。iauto在相关投资机构的担保下,计划投资10亿美金,作为华人运通重组第一轮的专项资金,双方的目标是在2024年上半年财报公布前完成交易。
高合方面表示,“双方合作的具体信息以官宣内容为准,更多信息请关注官方渠道的发布;这段时间,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们一直在努力,不断推进相关工作”。与此同时,飞灵汽车获得了一份高合内部通知显示,高合已经成立了两个工作组推动内部重组的进行。
文件显示,高合在内部的“重组工作组”,将负责从股权到所有运营相关活动的重组,包括但不限于所有债务的处理。而华人运通公司将任命jack yeung与amy zhang为组长。在重组小组下设立四个小组:股东端事务,政府端事务,供应商端事务,员工端事务等。此外,高合还宣布将成立联合运营工作组,负责公司日常的决策与运营。
其中,魏燕钦与沈洪为组长,其中公司整体战略规划、整体预算、薪酬体系的决策须向丁磊与jackyeung汇报。下设七个小组,包括:产品规划;项目&设计&工程;生产与供应链;营销;财务;法务;人力与综合职能等。
此时,距离高合宣布停产还有5天就满三个月。三个月是高合创始人丁磊所预判的该公司的“抢救黄金时间”。今年,2月22日,在停产停业之后丁磊现身上海总部,在面对诸多质疑和关注,丁磊表示,高合汽车翻身的窗口期最多只有三个月,他会积极去争取收购或者寻找投资机会。
此后,高合展开了积极的自救,接洽了多家整车企业大厂,并就收购事宜进行过谈判。据丁磊当时透露,前后有5到10家企业与高合汽车进行了深入的谈判,其中长安汽车和一汽集团尤为引人注目。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5日,贾跃亭到ff汽车宣布,ff及其中国子公司以侵犯商业秘密和不正当竞争为由,向中国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ff前高管、华人运通创始人丁磊提起诉讼。这给风雨飘摇中的高合汽车又是重磅一击。
ff起诉高合的原因比较复杂,简单来说,高合创始人丁磊曾与贾跃亭一起造车,但是在乐视陷入危机之后,丁磊出走。而贾跃亭认为丁磊在任职近两年时间里,拿着高达三千来万元的收入,学习着ff全新的ai、互联网造车理念和知识,却借职务之便,一直蓄谋和实施盗窃ff的知识产权、技术数据和商业机密,离职后伙同高合汽车持续实施上述行径,得以在远低于行业规律所需的研发交付周期内,以极短时间推出了抄袭产品。
但这则小插曲没有影响高合的自救之路。今年4月,有媒体爆料称一汽在4月上旬便已开启对高合的尽职调查,意在收购前全面了解高合汽车的财务状况、法律关系以及风险因素等。
一汽集团的入股会给高合带来诸多好处。比如,在去年6月沙特投资部曾与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签署过一项价值401亿人民币的协议,这份协议其实依旧有效。不过得有足够的担保,就是需要一家汽车行业内的国企或者央企共同进来,而一汽入局则可以盘活全局。当时,高和汽车方面回应,“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暂时没有可以公开的信息,所有信息请以公司官宣为准。”截至目前,一汽集团并没有对此事进行表态。
随后的4月29日,有媒体爆料说,来自香港某家投资机构的第一笔战略投资已于4月中旬正式到账,高合汽车的公司高层承认将会在4月底或5月初正式宣布“复活”。而高合汽车在复工复产后执行的第一个整车项目,是基于hiphi y打造新款车型。中国香港的投资已经帮助高合销售端开启复工,宁波的高合汽车门店已经率先在车友群中发起试驾邀约,原本计划转让的上海核心地段的高合门店也已经开始打扫。
公开资料显示,iauto是一家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的汽车平台,专注于提升有发展潜力的汽车公司的价值。该公司由一群具有资深及广泛汽车行业经验的金融、投资和咨询专业人士共同创立,其核心业务为清洁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集成销售及运营。
报道还显示,双方的战略合作范围包括:为履约销售订单而即将恢复的生产合作,股权重组和并购相关的合作,技术和研发、工程的合作,品牌和海内外市场营销的整合、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的整合等一系列覆盖整车业务板块的合作。
从整合后的业务布局看,均围绕“本地、零售、科技与国际化”四个关键词。这也是自2021年宣布“零售 科技”的新战略后,美团首次对组织与人员进行大规模调整。
11月15日,有“硅茅”之称合盛硅业董事长罗立国与前总经理的纠纷再次升级。
岁末年初,春节备货季开启,熬了一整年的白酒行业迎来了消费旺季,酒企也都在这个阶段加大营销力度去库存,力争“开门红”。
12月5日,2023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在“中国食品与健康智库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原司长高延敏称:骨干企业应主动提高部分食品营养健康指标。